粘人麻 发表于 2017-7-6 18:43:20

舌尖上的寻乌—“蒸”出来的功夫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在垂涎美味之余,突有感概,其实,寻乌也是一个中国美食的缩影,发掘整理出来,有多少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而每每腹饥之时,常常会回忆起儿时品尝过的各式客家小吃和各种各样的妈妈菜。很多的美味,在离乡多年之后,短时间的回家“渡假”,已然找不到踪影。偶有所得,也觉得已然没有了记忆中的那种魂牵梦绕的味觉回忆。



舌尖上的寻乌—“蒸”出来的功夫

       蒸,是属于最家常、最经典的、最亲切的烹调技法。而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寻乌,因多数居民由新老客家与当地畲族混居,带来了中原的传统烹饪方式的同时,又因地处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对爆炒、烤制和重油重辣的烹饪方式,会常常导致燥热的反应,这种最原始的烹饪方法便有了更大的发扬。

粉蒸肉,应该是寻乌最具特色和传统的一种菜肴。


       在儿时的记忆里,常常有这么一幕,奶奶在天没亮的时候,就将大豆,大米和加上若干的芝麻,用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放入锅中爆炒,待炒制到浓郁的大豆香味和大米热炒后的那股清香味出来。我便会在旁边不由自主开始了吞咽口水的动作。而此时,奶奶便将炒制好的材料铲出,放在簸箕中放凉,然后拉着我到宗祠堂里一个家族唯一的一口石磨房中,一勺一勺的将炒制的大米和黄豆放入石磨,我此时的工作便是跟着奶奶推着石磨,经过石磨的粉碎,香气四溢!便出来了粉蒸肉的主要用材,炒香豆米粉。



       接下来便是腌制五花肉,将新鲜的五花肉切成薄片,用少许酱油加上生姜沫、黄酒、五香粉和合适的食盐腌制十几分钟,然后倒入适量的炒香豆米粉,用手将肉和米粉柔和的混合,待肉片均匀的粘粘上豆米粉,便可放入盘中,放到锅里或者蒸笼里蒸。待蒸至筷子可轻易将肉片插入穿透。便蒸熟了!





       这便是最原始的粉蒸肉的做法,现在,财富的增长,使得这种传统的费时费工的做法已经失去了市场,目前,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从超市买来现场的蒸肉粉,制作出来的粉蒸肉从外形上看,更具有美感,但是,那份乡土的味道,再也没有办法品尝到了。那份极具诱惑力的米粉香味,也就只能留在回忆里。

蒸粉皮,又是寻乌另一种极具特色的美食。





       应该把它归为小吃或者是主食。记得小时候经常在稻谷成熟,新米出来的时候,很多淳朴的家庭便会为了庆祝一季的丰收,有了个新的名目—尝新,而最常见的就是量几升新大米,加入草木灰浸泡一晚上,然后再加入韭菜磨成米浆,然后用勺子舀上一勺,倒入竹簸箕,摊开成薄薄一层,放入大锅中蒸几分钟。然后拿出,用筷子划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剥离后卷成小张,便制成了蒸粉皮(俗称韭菜辣子)。可沾酱油或者拌上蒜泥沾料,极是美味。

       还有另一种做法,便是待蒸第一层2分钟后,再加上一层米浆,均匀摊开,蒸2分钟,再拿出来加一层米浆,如此蒸制6、7层。拿出来后放凉,用刀划成菱形小块,变成了另一种叫法:七层粄。此种做法最具有特点的便是,在美餐时可以一层层剥离,卷成小卷,沾上酱油或者做好的沾料。

糯米糕,炊叶粄

       每当添丁生了小孩,娘家在在满月之时便会蒸上一篮的糯米糕,俗称喜糕。待外孙/女满月之时,作为餐前点心款待亲戚朋友。





       农历三月三,便每每有农家会到冬休稻田里采摘野生回来的野生黄花小草,煮烂弄碎和着糯米粉拌成糯米团子,蒸制成炊叶粄。也有用艾草做成的艾叶粄,蒸熟后也是极美的点心。


灰水粄

       应该是位列寻乌四大美食之一了,但凡是寻乌待过一段时间的人,莫不品尝过,这也算是“蒸”这一烹饪方式里最复杂的一个美食,同样,需要用新鲜的大米,最好是晚稻。放入用草木灰(最好用“布惊”树枝烧出来的)水中浸泡一晚上,然后捞出洗净,加入剁碎的韭菜和适量食盐(也可加入一些香料)磨成米浆,然后将米浆放入锅中,慢火熬煮,待有结浆时,用铲子不断搅拌,防止其与锅底沾粘,(在此期间,如果火力过大,便会在锅底形成一层层的锅巴,这个也是制作过程中的美味餐点,咬起来脆脆的,带有陈陈韭菜的香味,偶有粘牙,吃后更觉牙齿留香)最后熬煮成米团,便可以捏成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有手指装,俗称手指条。还可以将米团捏成饺皮装,在中间加入酸菜或者罗卜丝等馅料,捏成饺子状。



       捏制好了之后,放入簸箕中,用蒸笼或者大锅蒸煮,约半小时后,便可出锅。掀开锅盖的那瞬间,那股韭菜香随着蒸汽飘入口鼻中,便可以将胃中的馋虫引出,接下来,便大快朵颐吧!

       地处客家中心地带的寻乌人民,作为传统的客家县,自是将“蒸”这一烹饪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以上的这些具有特色的蒸制食品外,但凡常见的食材,均有“蒸”出来的吃法,真的是“蒸”有特点,“蒸”有美味,“蒸”的让我们流口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上的寻乌—“蒸”出来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