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5873|回复: 0

[文化历史] 旧时客家人为什么叫爸爸为"阿叔",叫妈妈为"阿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4 15:45:58|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时,客家人有这样的一个风俗习惯,他们称谓自已的父母不是用爸爸、妈妈,而是用一种比较疏的称呼来叫喊自已的父母,把自已的父亲称之为阿伯或阿叔,把自已的母亲叫喊成阿姆(mei)或阿婶。有些甚至把母亲叫成阿娘。

154619qysj16vldcdc919n.jpg

这种现象,在六七十年代以前较为普遍,七十年后逐步改观,到现在,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的称谓来称呼自已的父母亲了。即是叫父亲为爸爸、叫母亲为妈妈。

“姆”,据汉语大辞典注释:古代对中年妇女的称呼。这说明在古代“姆”不一定指母亲,可以指关系比较疏的女性。

在称呼上叫疏一些是为了避免和减少父子、母儿之间的命运冲突,即是相冲相克(佛相学术语),主要与生辰八字有关。这样能使孩子减少一些疾病。叫疏一些能给孩子带来好运,能使孩子快点健康长大”。

154619zny3nnyi4sn2ndye.jpg

例如,在农村只要小孩一出生,通常便会叫算命先生帮忙排八字,根据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导排出一个人的命理。首先你五行欠什么,取名就会取与之相关偏旁的字,好让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得以均衡,以之趋吉避凶。再者就是看小孩会不会跟家里人(特别是父母)有冲突(相克),如果有的话,就要过继(也叫过房)给别人带,给人做儿子,或者在称呼上叫疏一些。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小孩如果命硬的话,可以去拜神明、拜外人为二爷,或者找结拜兄弟等,这样小孩子才不会那么多事,比较乖。

说到农村的过继习俗,类型是有很多种的,但大部分是在兄弟间或亲房中进行。比如:有的要过继到远一点的地方;有的只是过继到出了屋檐水而且要同喝一口井水的,而有的则是过继给不出屋檐水的同屋人。

154619jh30sdk1khohhhsu.jpg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屋的人也就是家里的叔叔伯伯了,这样的话,假如这个小孩是某个人的长子,过继给叔叔的话,那就叫生父为伯伯了,叔叔还是叫叔叔(因为过继关系,叫法上就有别叫那么亲),因为是长子的原因,生父后来生的弟弟妹妹们也跟着老大的叫法就自然而然了。有的算命先生说孩子应移房过祖,不然不利。但自己孩子怎能送与别人?就只好在称呼上改变。少时对父母这么称呼,长大了还是这么称呼,习惯成自然。

而“爸爸、妈妈”是北方话,是文雅话,除了城镇及有学识家庭特别用这一称呼,或称“阿爹、阿娘”外,农村百姓就很少用这样的词语了,这也是后来的随俗称呼,并非传统叫法。


154619qeyll69me91y11lz.jpg

在海丰黄羌客家人中对于亲人的传统叫法上,通常会称呼曾祖父为公太或阿太,曾祖母是婆太;称呼祖父为阿公,祖母是阿婆或者阿嬷。叫外公为姐公,叫外婆为姐婆。因为古代叫父亲为爷,叫父亲的父亲为爷爷。叫母亲为姐,因为外婆是姐的母亲,所以外甥们就叫外婆为姐婆,但不能叫作姐姐。而兄弟间最小的则称呼为叫阿满(小孩叫其为满叔)。对于小孩,男的叫什么古,细满仔,女的则叫什么嫲;姨姨则称呼为man姨,姨夫为man姨丈诸如此类。

154619yumemm003r0i1pu1.jpg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90后出生的人多改口叫父母为“阿爸、阿姆(mei)”,或者“爸爸、妈妈”了。而那些情浓于水,寄予父母无限爱,并深藏功与名的奇怪称呼则渐渐成为了历史的符号了。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