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7893|回复: 0

[特别播报] 江西寻乌:封山退果守护东江源一溪清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3 09:11:41|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坯小屋背靠着青山,门前一条溪水缓缓流过,江西省寻乌县东江源村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片田园风光。傍晚时分,村里炊烟升起,主妇们拎着竹盆打起溪水淘米、洗菜。
  “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古老民谣中的这条河名为寻乌水,发源于东江源村桠髻钵山,是内地供香港用水的重要水源区。2004年,叫了好几代人的三桐村改名为东江源村。因为保护水源的封山禁令,生活在这里的700余村民再不能上山砍树。
  “村里说,砍树会破坏山上的草皮,影响香港人吃水。”53岁的谢国样坐在门前的板凳上,用柴刀把竹子劈成长条,两天时间编成一对畚箕,送到镇上能卖30元。
  东江源村支部书记张昌权告诉记者,随着村里的家具厂和板材厂相继关停,村民纷纷外出。201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2400元,收入的8成以上靠外出务工。谢国样到过广东和福建,做过建筑工,也进过工厂。
  事实上,这个村的封山禁令只是内地保护东江源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寻乌县近十年来共拒绝27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寻乌县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和蜜橘让这里的老表逐渐过上了好日子。然而,为保护生态,这个县如今却在严格控制果业开发,寻乌河两岸、坡度超过25度以上的山地被设为禁开区。原本吃紧的县财政每年挤出2600万元用于生态敏感区域的“退果还林”补偿,引导果农改种阔叶林和小山竹。
  “从供水一开始,这里就开始保护了,现在的力度越来越大。”72岁的陈炳炎被誉为寻乌县“东江源保护第一人”,从1967年在乡镇中学任教,到1991年任职分管农林水的副县长,他见证和亲历了寻乌县半个世纪以来的东江源守护历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秋冬季就大规模动员群众挖鱼鳞坑种树种草,80年代末期开展消灭荒山运动,都是为了保护地皮,防止水土流失影响水质。”陈炳炎告诉记者,木材加工、开山种果、稀土开采一直以来都是这个山区县仅有的经济支柱,但这些产业的发展规模却一直都处在当地政府的严格控制下。
  
  2003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这个为保护东江源区而做出的首个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决定,使得东江源保护有法可依。决定提出,到2010年使源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出省水质保持二类标准争取一类水质。
  东江源村最靠近源头的村小组有16户人家,这两年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已有7户搬到村中央的集中安置点,剩余的也将在两年内陆续搬离。而在全县,近年来已先后投入资金1.25亿元,完成生态移民6251人。
  封山、育林、退果、关矿、移民,举全县之力保护生态环境,以每年减收数亿元的代价,换来了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现在的79.5%,桠髻钵山更是稳定在95%以上。源区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在Ⅱ类。
  “保护供港清水,不只是官方在行动。”2014年9月,寻乌县东江源生态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会长刘兰昕介绍,协会已在东江源村开展了垃圾换文具、评选环保家庭等活动,希望通过社会力量,提高村民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环保与致富的矛盾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养了20多箱蜜蜂的何恩羊告诉记者,实施封山禁令后,蜜蜂产蜜更多了。2014年,他的养蜂收入达到了2万元。
  “保护生态重要,老百姓致富更是大事。”张昌权告诉记者,村里已向县水土保持部门申请立项,在村里种植2万株黄花槐,帮助村民养蜂。(来源:新华社 高皓亮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